断舍离
断舍离非常简单,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,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。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,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。
想要幸福,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。具体有三步:断,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;舍,顺从自己的心,割舍既有;离,松开“多就是好”的念头。
有时候,我会不知不觉地开始傻乐,就是没有任何缘由地,感到当下无事的那种自在和幸福。
杂志和电视上正在盛行收纳术,非得把堆到满出来的东西仔细地分类、整理、收纳,否则就没办法收拾屋子—这就是我们的生活。想来,我们的生活是在不停地做加法。这个也想要,那个也想要,走上街,到处都充斥着无穷无尽的物品。然而无论是物理上还是精神上,我们是不是连“让自己混乱的东西”都背上身了呢?近距离观察高野山的生活,让我发现了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。
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,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。 只要有所行动,心灵就会跟上脚步。可以说。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。
收拾,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。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,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,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,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。换句话说,收拾就是要我们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,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、选择的过程。
。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,虽然用不着,但也丢不掉;某样东西,总觉着迟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场,但那一天直到今天还是没到来;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,但就是一直放在那不想扔,诸如此类的东西,就是关系轴或时间轴错位的产物,即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些东西时,我们把轴线错位在了物品与他人、不确定的未来和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上。
断舍离的含义就是,在“断”与“舍”的交替里,脱离对物品的执念,达到轻松自在(离)的状态。
因为当你身边没有任何多余的物品时,自然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舒适感,你要做的就是维持这种感觉不变,而你也很愿意这么做。
不得不去收拾东西,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那些东西是我们的敌人,是给我们带来烦恼的根源。但如果没有那些东西存在,身边留下的都是自己此时此刻正需要、正适合自己的东西,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身边的东西就全是我们的战友,让我们能有一个愉悦舒畅的好心情。
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,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。
这并不表示你要去买新的收纳工具去把东西分类保存起来,而是要减少物品,甚至是在一开始就把收纳工具全都扔掉。
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。 了解自己,放下过去的自己,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。这些都不是有意为之,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。
“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。”
先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,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。
物品要用才有价值。 物品在此时、当下,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。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,才能展现美感。 我想,要是这种状态能够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,简直是再幸福不过了。   举例来说,假设我们生活在河流的中游,这里有许多过去曾经使用过,但是现在不会再用的东西。此时,我们该想的并不是这些东西以后还可能用得着,所以应该把它留下来,而是应该想,这些东西要是能顺利的顺流而下,送到住在下游的那些真正需要这件东西的人那里,那就太好了。   所以,我希望那些旧货回收店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。这些物品的流向,当然也可以是海外,毕竟现在有很多国家还面临着物资不足的危机,或是承受不起太贵的物品。物品应该以必要的量出现在必要的地方,想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懂得分寸”。如果能通过断舍离,让一些我们不需要的物品流向那些需要它们的地方,那就太完美了。
物品要用才有价值。 物品在此时、当下,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。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,才能展现美感。
社会因素令物质不断地涌进来,而由于个人和社会的某些原因,这些涌进来的东西却出不去,永远就堆在自己的这个空间里。我们所处的空间只有固定那么大,不可能因为东西的增加而增长,我们必须得意识到这一点。
只要静止不动,淤泥就会一点一点地向下沉淀。这样一来,不管到底有多少淤泥,最上层的水都一定是清澈的。如果单纯只关注最上面一层水的话,那我们自然察觉不到自己已经陷进淤泥里了。不过,虽说察觉不到,可我们却总会觉得莫名的疲惫,没有精神,原因非常简单——那些藏在清澈的水面下的淤泥越积越多,死死困住了我们,让我们无力动弹。
逃避现实型的人,满足这个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——在家——的时间非常少。他们是那些马不停蹄地忙于志愿活动、聚餐、社团的社交丰富的主妇,以及那些工作结束之后还总去喝酒、深更半夜才回家、周末也常常外出的男性。
小孩子总是活在当下。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还在成长,自己总是在变化着,所以他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也比上了年纪的人更敏锐。这种对“现在”的时间长度的认知,多少会受到年龄的影响,不过还是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。而且,它还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。说到底,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“现在”都可以,这是每个人的自由;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“现在”存在。要是能在实施断舍离的期间,发现最适合自己的“现在”,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。
物品原本是因为“我用”才有价值。 可多数人都说“眼镜 可以用”、“筷子 可以用”,拿物品当了主语。 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,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。
,物品原本是因为“我用”才有价值。 可多数人都说“眼镜 可以用”、“筷子 可以用”,拿物品当了主语。 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,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。
形成“是因为真的能用,所以我才在用的”这样的思考模式。
kindle cov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