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往有种成见,认为道学只讲哲学而不讲经学。那实际是缺乏历史常识的误解。只需翻检一下宋明时代的学术著作即可发现,一空依傍、自成体系者极少,而凭借经义传注发挥思想的却比比皆是;甚至包括那些为数不少的“语录”和“笔记”同样也不例外。这说明,道学家和心学家同样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研究和阐发
春夜宴桃李园序
外貌秀美,资质聪慧 1
祖以杖击碓三下(3)而去。惠能即会祖意。三鼓入室。 1
‘犯四重禁,作五逆罪,及一阐提(8)等,当断善根佛性否?’佛言:‘善根有二:一者常,二者无常。’佛性非常非无常,是故不断,名为不二。一者善,二者不善,佛性非善非不善,是名不二。蕴之与界,凡夫见二,智者了达其性无二,无二之性即是佛性。” 1
何名摩诃?摩诃是大,心量广大,犹如虚空(6),无有边畔,亦无方圆大小,亦非青黄赤白,亦无上下长短,亦无嗔无喜,无是无非,无善无恶,无有头尾。诸佛刹土(7),尽同虚空。世人妙性本空,无有一法可得。自性真空(8),亦复如是。 1
口中念诵,内心体悟,才能心口一致。 1
首先是不要执著于空,如果只是让心里空无所想而静坐,又落入了无记空,也就是虽无善恶分别但又成虚妄了! 1
善知识!迷人口说,智者心行。又有迷人,空心静坐,百无所思,自称为大。此一辈人,不可与语,为邪见(1)故。
善知识!凡夫(7)即佛,烦恼(8)即菩提。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悟即佛。前念著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 1
如果是大乘根器的人,最上乘根器的人,听到《金刚经》就会豁然领悟 1
譬如雨水,并不是天上有才落下的,而是龙能兴云致雨,使一切众生,一切草木,有情和无情,都蒙受润泽雨水的恩泽。 1
般若智慧也是没有大小之分的,只是因为一切众生自心迷障和开悟的程度不一样。执迷的人只见心外之境,于心外修行,苦觅佛道,没有悟得自性,这就是小根器的人。 1
故知万法尽在自心,何不从自心中,顿见真如本性? 1
智慧观照,内外明彻,识自本心。若识本心,即本解脱。若得解脱,即是般若三昧,即是无念。何名无念?若见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为无念。用即遍一切处,亦不著一切处。但净本心,使六识(10)出六门,于六尘(11)中无染无杂,来去自由,通用无滞,即是般若三昧,自在解脱,名无念行。若百物不思,当令念绝,即是法缚(12),即名边见(13)。
如果本心不被任何事物现象所染,不起执著,就叫作无念。运用时能遍及一切处所,又不执著于任何一处。
目若无道心,暗行不见道;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
帝问云:朕一生造寺度僧,布施(4)设斋,有何功德?达磨言:实无功德。 1
西方极乐世界离现世并不遥远。但如果执著于相状,来说距离的里数,则有十万八千里之远,也就是身心中有了十恶八邪的障碍,所以说离西方极乐是遥不可及的。 1
当时,韦刺史与官员们,大法会上的善男信女们,各自都有所开悟,对惠能大师的教法深信不疑,遵守奉行。 1
犹如灯光。有灯即光,无灯即暗,灯是光之体,光是灯之用 1
若诤先后,即同迷人。不断胜负,却增我法,不离四相(1)。 1
道须通流,何以却滞?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。心若住法,名为自缚
迷人渐修,悟人顿契
念念不住,即无缚也
在孙子看来,战争说到底是敌对双方比试“骗术”的过程,会骗的打败不会骗的,大骗子战胜小骗子,骗术越是高明,骗法越是多样,就越是拥有赢的把握,越能成为胜利的主宰。
无复先术”
以假象迷惑对手,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态势,从而牢牢把握战争主动权
战争中离不开军事欺骗的道理也许人人都懂,关键在于骗术高明与否。
总的精神可以着眼于:第一,不能重复,切忌依样画葫芦,所谓“一之为甚,其可再乎”。第二,新奇怪诞,防不胜防,所谓“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”。第三,顺藤摸瓜,请君入瓮,所谓“将欲夺之,必固予之”。第四,逆向思维,反常为常,所谓“出乎意表,合乎其理”。按上述四个思路去设局,势必能“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”。
真如自性起念,六根虽有见闻觉知,不染万境,而真性常自在。故经云: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(3)而不动。 【注释】 (1)酬害:报复的意思。
真如自性起念,六根虽有见闻觉知,不染万境,而真性常自在。
此门坐禅(1),元(2)不著心,亦不著净,亦不是不动。若言著心,心元是妄,知心如幻,故无所著也。若言著净,人性本净;由妄念故,盖覆真如,但无妄想,性自清净。起心著净,却生净妄,妄无处所,著者是妄。净无形相,却立净相,言是工夫,作此见者,障自本性,却被净缚(3)。 1
,心念不起,名为坐;内见自性不动,名为禅。
师乃遁于前山,被其纵火焚草木,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。石今有师趺坐(4)膝痕,及衣布之纹,因名避难石 1
!三车是假,为昔时故;一乘是实,为今时故。只教汝去假归实,归实之后,实亦无名
无生岂有意耶? 1
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:隍禅师今日得道! 1
隍曰:入定(3)。 策云:汝云入定,为有心入耶,无心入耶?若无心入者,一切无情草木瓦石,应合得定;若有心入者,一切有情含识之流,亦应得定。 隍曰:我正入定时,不见有有无之心。 策云:不见有有无之心,即是常定,何有出入?若有出入,即非大定(4)! 隍无对。 1
今有盗法之人,潜在此会 1
住心观静,是病非禅。长坐拘身,于理何益? 1
师心通,预知其事,即置金十两于座间。时夜暮,行昌入祖室,将欲加害。师舒颈就之,行昌挥刃者三,悉无所损。 1
会乃问曰:和尚坐禅,还见不见? 师以柱杖打三下,云:吾打汝痛不痛? 对曰:亦痛亦不痛。 师曰:吾亦见亦不见。 神会问:如何是亦见亦不见? 师云:吾之所见,常见自心过愆,不见他人是非好恶,是以亦见亦不见。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?汝若不痛,同其木石;若痛,则同凡夫,即起恚恨。汝向前见、不见是二边,痛、不痛是生灭。汝自性且不见,敢尔弄人?
汝自迷不见自心,却来问吾见与不见。吾见自知,岂代汝迷?汝若自见,亦不代吾迷。何不自知自见,乃问吾见与不见?
居禅定而不寂 1
师言:此三十六对法,若解用,即道贯一切经法,出入即离两边。 1
外于相离相,内于空离空。若全著相,即长邪见。若全执空,即长无明
若有人问汝义,问有将无对,问无将有对;问凡以圣对,问圣以凡对。二道(1)相因,生中道(2)义。 1
吾至八月,欲离世间。汝等有疑,早须相问,为汝破疑,令汝迷尽。吾若去后,无人教汝。 1
人之好怪也,不求其端,不讯其末,惟怪之欲闻。
吾所谓道德云者,合仁与义言之也,天下之公言也;
?博爱之谓仁,行而宜之之谓义,由是而之焉之谓道,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。
外以欺于人,内以欺于心,未少有得而止矣(2)
乐也者,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,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(1)
?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! 1
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,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,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,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,天下之欲疾其君者,皆欲赴愬于王。其若是,孰能御之?
先代帝王遗留下来的古乐 1
刍荛者
。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
王顾左右而言他。 1
为巨室,则必使工师[60]求大木。工师得大木,则王喜,以为能胜其任也。匠人斲[61]而小之,则王怒,以为不胜其任矣。夫人幼而学之,壮而欲行之,王曰:‘姑[62]舍女[63]所学而从我。’则何如?今有璞[64]玉于此,虽万镒[65],必使玉人雕琢之。至于治国家,则曰:‘姑舍女所学而从我。’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?” 1
行,或使之;止,或尼[110]之。行止,非人所能也。